【山林知事村】同行:不只是勇敢的PCT&AT講座手札

文/蕭丙昆、林宛柔   攝影/高市圖、黃思維

太平洋屋脊步道 (Pacific Crest Trail, PCT)和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 AT)為美國長距離步道的三冠王之二,也是全球長距離步道健行的濫觴。崇鳳與小飽分別在2014和2024年踏上山徑,不為挑戰全程路線而走,而是在分段健行的過程中觀察領會生活美好滋味。

每次遠行都是獨一無二的旅程,選擇適合自己的步伐

徒步旅行,以漫遊方式走入自然地景與鄉村小鎮,是現今流行的旅行方式,也是許多新手親近山林的契機。今天現場講座來了超過兩百位想要走出去,但不知道該如何開始的民眾,閃亮亮的眼神,聚精會神地聽著崇鳳的遠行經驗。

【同行】寫的是2014年崇鳳與先生小飽於阿帕拉契山徑的故事,而本場講座則聚焦於美國西部,以不只是勇敢為台灣民眾所熟知的太平洋屋脊步道。兩條步道各逾千里,更是全球長距離步道的濫觴,許多人將其列作人生清單。然而,和多數以走完全程為目的的行者不同,崇鳳是為了「好好相處與交流」,而邀請小飽同行。

兩人踏上太平洋屋脊步道最北方的華盛頓州段,其終點是加拿大的邊境,因此算是十分熱鬧的段落,許多年輕人犧牲睡眠時間疾行只為追求紀錄。但是崇鳳清楚體認到年過40的兩人,不已是體力已不復年輕小伙子了,在心態上,則是為了路上的風景與相遇、兩人的相處相伴而遠行,尤其,感性的崇鳳常常會因為沿途的湖泊、森林太美,而會放下背包休息,坐下享受當下的時光。因此,兩人的步行均速是每小時3公里,遠遠不及其他徒步者,有時候也會受到影響,但更多時候,則是提醒自己,踏上這條步道的初衷為何。也因此,兩人有時候會特別繞路去看湖泊,或是提早放下背包在湖畔邊紮營。

重要的從來不是你走多遠多快,而是有沒有好好地在自然中感受所有的同行。

我是新手,我可以去走長距離步道健行嗎?

在健行的途中,崇鳳遇到一個年約50的德國老師。初次見面,崇鳳對她印象深刻:嶄新的背包、昂貴而新穎的帳篷,不相襯的笨拙打包技巧,細聊之下才知道她在踏上太平洋屋脊步道之前,並沒有任何的戶外經驗。但因為完成此步道是她此生的心願,因此,在出發之前,她從零開始學習登山的知識與技巧;啟程了,仍有許多地不熟悉,但是每天走、每天練,慢慢融入這條路。
不是有經驗的人才能去,是願意學習的人才會留下來。

不過,崇鳳也特別強調,裝備的價格高低與適合與否沒有絕對正相關,重點是要真正的認識自己,並坦然面對自己的需求適時調整。每個人的偏好、身體狀況、體能負重、甚至是性格,都會影響到裝備的選擇與背負的重量。不過,她建議若有心要踏上長距離步道,除了平常登山的必備裝備外,國外的步道坡度緩、距離長,若有攜帶登山杖則省力許多。

另外風險控管很重要,野生動物、天氣(美國天氣預報很準)、地形起伏、體能狀態、通訊設備都要做好掌握;崇鳳與小飽在此行特別和朋友商借衛星通訊裝置inReach,讓留守可以掌握行蹤並即時聯繫。此外,知識是建構方法的來源,在當地沒有朋友的他們,在出發前加入同好社群,驚訝發現所有人都傾囊相授,並且無條件提供許多物質上的協助 – 包括衛星通訊裝置、包括留守、包括到美國遇到森林野火後的交通接駁安排。

「這世界有著你意想不到的善意與溫情,無條件給出去,不批判也不評價,只因步行是最簡單也最困難的抵達。」

步道天使:從分享出發的溫柔

太平洋屋脊步道的特有文化就是「步道天使(Trail Angels)」。他們可能會在荒郊野外放一箱汽水、一些餅乾,有時還會開車載你到最近的鎮上洗澡、補給。很多人初次見到這些小驚喜會有點不好意思,但後來就會像狼一樣撲上去,因為太需要了(笑)。而往往,當沿途的風景看膩、走到覺得舉步維艱時,想到部遠方有步道天使準備的熱pizza、新鮮水果、牛排漢堡、鮮奶油熱可可等,就又加快了步伐。

此外,步道上不時可見「Hiker Box」,它是一個給行者交流物資的箱子。走累了、裝備不合、食物吃不下,都可以放進去,也可以從裡面拿需要的東西。這不是佔便宜,而是旅人在荒野中彼此照應的默契。也是這種分享文化,讓許多曾走過太平洋屋脊步道的旅人,轉身變成步道天使,守護那些正在路上的夢想。而也是因為許多人無私、不求回報的奉獻,讓曾經在路上的人也會想給予未來去走的人有些幫助,步道成了一個巨大的良善循環。

與外國人聊天,他們總會問「台灣有長距離健行步道嗎?!」

無論是十年前的阿帕拉契山徑,抑或是十年後的太平洋屋脊步道,路上總不乏有人詢問「你們來自哪裡?」然而,十年前講台灣,多數的外國人會反問「是泰國嗎?!」,而現今,則會主動關心兩岸局勢,也開始知道,台灣不只是個名字,而是有風景、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甚至會問「那台灣也有長距離步道嗎?」

崇鳳自信的回覆:「有的,我們有淡蘭古道、有樟之細路、有山海圳國家綠道。臺灣的長距離健行步道風氣正逐漸興盛,慢慢長成各自獨特的模樣。」凡是在異鄉流浪過的人多有過這種體驗,國旗的圖像、自我的認同突然變得強烈,而經歷了年少,屬根的力量也逐漸在體內成長。所有的出走,都是為了回家;但在家鄉的土地上,我們仍不斷的走著,走出屬於這塊土地的獨特風景,以及逐漸積累而有機發展的健行文化。

山林知事村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推廣「負責任登山」系列活動,2025年山林講堂邀請植物學者、自然引導員、登山家、森林護管員、山屋建築師、步道師等投身於山林場域的工作者,透過他們的專業知識與生命經歷分享,提升民眾對於自然環境的覺察與關懷,並建立登山安全與無痕山林的知識和態度,開心走入山林平安回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