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宛柔 圖/梁羽楓、陳念青、林宛柔
由台灣生態學會策劃執行,邀請王文哲導演與羅詩宜攝影師帶領參與者,沿著合歡山公路認識夏季的高山植物。
文哲導演與詩宜攝影師安靜謙遜,身上流露出一股長期沈浸於山野的沉穩氣質。文哲導演在開場時和所有參與者說:「與其記住每一株植物的名稱,更重要的是好好觀察它的樣態,了解它怎麼與其他生物互動。」一動身,文哲導演的雙眼捕捉到了熊蜂採蜜的畫面,彎下身觀察,活靈活現地分享雄蜂是如何努力讓全身沾滿粉,幫助這些高山的繽紛小花傳播。
這不是課本圖鑑學來的知識,而是長年在自然中漫遊而觀察到的生命風景。
話雖如此,面對好奇心與求知慾旺盛的學員,沿途此起彼落的「老師,這是什麼?」文哲導演與詩怡攝影師沒有遲疑地道出了植物的名稱:「高山雛蘭」、「臺灣野薄荷」、「玉山抱莖籟蕭」….兩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個早上短短一段路程,竟也認識了六十幾種的高山植物。
王文哲導演與羅詩怡攝影師已經從事生態攝影三十多年,「與其說拍攝、製作生態影片是我們的營運方向,不如說生態觀察和拍攝影片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型態。」導演YouTube 頻道的自我介紹這麼書寫著。
下午在合歡山莊,文哲導演透過簡報與學員分享他有一年春天在山上,觀察到原本盛開的杜鵑花叢竟在一夜之間沒了花,蹲點觀察後才知道是水鹿的美食,而覬覦好一陣子的山羊慢了一步,在文哲導演鏡頭捕捉下,臉上滿是哀怨。
日本攝影師星野道夫曾這麼書寫道:「每種動物一定也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些是我願用一生追尋的目標。」王文哲導演與羅詩怡攝影師也是。兩人每年有將近200天的時間待在山林裡,往往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兩個月;曾因為補給而錯過稜線的盛開花期,心痛之餘就此下定不輕易下山的承諾。只為等待稜線上出沒的水鹿、紀錄壯闊山水中的風起雲湧。
對所有的參與者而言,不僅驚嘆於臺灣獨特的美,更敬佩兩位職人所選擇的這條曲折小徑,以及他們為臺灣生態留下了寶貴的時間切片。
- 王文哲導演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imagecircle3147
執行單位:台灣生態學會
學會以擴展「台灣生態研究中心」之宗旨,從事多面向之社會關懷與教育工作,同時以出版季刊、通訊、電子報等管道,提供各界生態教育、研究、社會關懷之相關資訊。
關於山林知事村
山林知事村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推廣「負責任登山」態度所打造的登山知能品牌,透過主題講座與踏查活動,邀請專業職人與優質團隊,透過他們的分享與帶領,提升民眾對於自然環境的覺察與關懷,並建立登山安全與無痕山林的知識和態度,開心走入山林,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