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stelle、林宛柔 攝影/黃思維
「我們的任務是找尋台灣的冠軍樹!」鏗鏘有力的一句話,背後所隱含的是嚴謹的學術考察、高超的山野勘查、攀樹技巧和團隊風險控管能力。山林知事村第一場系列講座邀請找樹的人計畫主持人徐嘉君博士於新竹Tsutaya Bookstore湳雅廣場分享超過10年尋找台灣冠軍樹的歷程,以及如何結合科學資訊、規劃行程並組隊探勘,團隊分工與風險管理等等台灣山林探索經驗。
一棵樹就是一個生態系的獨特島嶼
臺灣是一座位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島嶼,有超過50%的面積為1000公尺以上山地,由於區域氣候的差異,以及地質史及植物地理學的因素,台灣的山地霧林擁有極高的多樣性,主要的組成有雲杉、紅檜、扁柏、台灣杉、中海拔櫟林、華山松、杜鵑等等,其分布海拔與緯度、臨海距離、山塊位置與坡向、季節盛行風、的交互作用,產生各種區域性的變化,而霧林裡的植群及動物組成也往往有極大的差異。巨木的樹冠層因為悠久的時空尺度,擁有更複雜的生態系。而這也是吸引徐嘉君博士鑽研於附生植物的調查,並進而踏上尋找巨木的路徑。
臺灣山林有超過9億棵樹木,但是在臺灣地質變動如此劇烈、天災頻繁而地形陡峭的生育地,能長到超過75公尺高的巨木是千萬分之一的機率。近年透過成功大學光達資料演算和公民科學家的判讀,全臺灣僅有941棵樹高超過65公尺的潛在巨木座標,其中樹高超過70公尺的只有202棵,超過75公尺的只有27棵,其中尤其在玉山山脈與雪山山脈間,可能因隔著溪谷而富含水氣,以及有中央山脈作為屏障,使得雪山山脈為臺灣巨木的熱區。臺灣的神木多位於無人曾經到訪過的荒野,為解開樹冠層的附生植物之謎,徐嘉君博士在2014年集結各領域專家組成找樹的人團隊,展開超過10年的尋找臺灣巨木計畫。
要成為找樹的人之前,要先做找路的人!
找樹的人團隊第一次利用光達資料勘查巨木是在棲蘭山區,然而到了那個區域以後發現是一個非常深的深谷斷崖,考量團隊安全只能撤退。2019年在大雪山大雪山區南坑溪上游尋獲的72.9公尺臺灣杉,為找樹的人團隊第一次利用光達座標資料在無人探訪過的山區成功找樹,但團隊在橫渡過程中因為地勢陡峭而險象環生,也有夥伴在重裝下陡坡時滑倒受傷,這都在在顯示在臺灣陡峭地形探勘的困難。
「桃山神木是哪種樹?」
「不知道ㄟ,連是不是有這棵樹都不知道哩。」
尋訪巨木的過程本質上就像尋寶。2019年底光達資料顯示位在雪山山脈深處塔克金溪上游有一顆約77公尺的巨木,找樹的人團隊在討論後決定從桃山下切一千多公尺去勘查谷地。然而到了現地,卻被銅牆鐵壁般的箭竹海弄得灰頭土臉,直到第三次探勘,因為適逢箭竹海開花生命力變薄方能連滾帶爬地進入這塊神奇谷地,成功完成桃山神木的測量,79公尺的樹高一舉突破紀錄。
探勘之路風險高,安全下山才算是任務成功
臺灣巨木多生長於溪谷與陡峭的坡上且多數無人造訪,要如何在有限的資料中,組織安全的探勘成為一門重要的課題。嘉君在出發前透過GIS技術與地圖資料,古道及文獻研究能力規劃一條可行的路線,而在隊伍的組成上,也需考量隊員的探勘技術與攀樹能力,尤其勘查行程無路徑,可能會遇到斷崖或是崩塌,因此在行進過程中千萬不要忽略自己與隊友身體的警訊。此外,季節實屬關鍵,嘉君多半規劃於冬天做長程探勘,因為天氣相對穩定且雨量較少,若遇過溪也相較於颱風、梅雨季節安全。「隊友、計畫、備用計畫、時機與地點」為規劃行程的重要關鍵,嘉君尤其強調計畫和備用計畫的重要性,並應隨時視情況改變計畫,例如探勘不順的時候就先紮營休息,莫衝動。近年因網路組隊爬山風氣盛行,然而網路組隊爬山對於隊伍管理通常較為鬆散,隊友彼此若能事先了解和熟悉,便更能掌握隊友狀態並隨時評估計畫。當山上天氣不好的時候,情況變得惡劣,甚至自己都難以照顧,就容易發生常見放生隊友等情形,因此隊伍管理及設定停損點都十分重要。對於嘉君而言,最重要的是團隊的安全,在做好準備,隨時評估計畫並適時予以調整之下,找樹的人團隊利用十年成就,探查、找出並記錄臺灣巨木,堅持著出隊的最高原則:全隊平安下山。
臺灣巨木是世界的瑰寶
一棵樹就是一個生態系,樹木的根系、微生物與整個森林相連,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台灣面積雖小卻擁有極為豐富的山地霧林分布,嘉君持續地做調查,並將巨木價值彰顯,讓世界與臺灣民眾看見難得的生態瑰寶。尋找臺灣冠軍樹的歷程在大安溪倚天劍的發現畫下階段性的任務結束,接下來團隊也展開了老樹報報的計畫,利用公民參與彙整老樹資料,這次不只是山上的高聳巨木,而是在我們日常生活周遭,每天和我們生長在一起的,平地的樹。
山林知事村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推廣「負責任登山」系列活動,2025年山林講堂邀請植物學者、自然引導員、登山家、森林護管員、山屋建築師、步道師等投身於山林場域的工作者,透過他們的專業知識與生命經歷分享,提升民眾對於自然環境的覺察與關懷,並建立登山安全與無痕山林的知識和態度,開心走入山林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