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知事村】我的獨立野營自然踏查活動紀錄

文/林宛柔 攝影/活動參與學員

在山海圳綠道,展開前所未有的獨立野營體驗;這不只是野宿課程,更是旅行自由的第一把鑰匙:解決過夜障礙,從此讓旅程更省,更貼近自己。本次山林知事村在山海圳原鄉之路段茶山部落舉辦,野宿王阿泰和參與者分享搭帳技巧、野營心法,在荒野偏鄉突破「住宿」難題,從此旅行自由的故事。

成大山協出身的阿泰,大學時期於台灣登山與溯溪出隊超過60支,過往十年間透過野營的方式,走訪卡達沙漠、青藏高原、甚至是尼泊爾的五千米高山,浸濡於當地文化,累積出一套輕量化野營心法。這次活動吸引來自全臺各地的對於野營有興趣的新手報名參加,有些人騎了兩個多小時山路,有些人風塵僕僕從臺中搭高鐵到嘉義租借iRent,沿著蜿蜒山路抵達此次活動地點–鄒族茶山部落。

所有學員在露營區做完簡短自我介紹後,阿泰隨即開始分享他的極簡野營裝備: 泰維克地布、充氣睡墊、睡袋、露宿袋,輕鬆裝在10升的單日背包裡。平常時放在機車行李箱,若不說,沒有人知道他這趟遠行是5天以上的環島行程。

露宿的好處是以天地為帳,但缺點是沒有遮蔽缺乏隱密性與無法應變天氣變化。因此,阿泰與助教鴻昇拿出一塊寶藍色的天幕,現場和學員示範如何利用這片防水布料搭設簡易外帳並講解營地選擇的技巧。

  • 繩結:與其學習各種繩結打法,不如掌握幾個必要的繩結,理解為何使用並熟練它。
    • 雙套結: 結法簡單好上手,並具有易緊易鬆的特色,很適合做為繩索與物體間的臨時連結固定,像是將天幕與登山杖用雙套結綁在一起,登山杖就可以做高度支撐;另外若天幕邊邊沒有打洞,也可以將石頭放在天幕裡用雙套結綑綁,再將天幕綁在樹幹上。
    • 營繩結: 雙套結有一個缺點是一旦固定就沒有辦法調整鬆緊,此時可以打營繩結於帳篷和固定點上,藉此調整繩子的鬆緊,將帳篷拉撐,是非常實用的繩結。
  • 天幕的挑戰是用一塊布搭配現有地形搭出一個過夜的庇護所,也因為其形式相當自由,所以在搭設時,需要考量開口的方向,以及天幕距離地面的高度,來調整避風與保暖性。
    • 天幕形式: A字帳、ㄏ字帳、金字塔帳等等。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拉撐,才不會在下雨時出現積水問題。
    • 風的方向影響天幕開口: 在決定天幕的開口前,要先判斷風的來向,若要避風,則搭法就是開口不要向風;夜晚入睡時,也可以將開口端向下拉降低高度,增加保暖效果。

營地選擇: 在搭設天幕或是帳篷時,要先將地整平並,移除小樹枝、石頭等;此外也要避免選擇在低漥處搭帳,雖然避風,但若遇到下雨,則會成為淹水受災戶。

阿泰與鴻昇講解完後,就是各位學員搭帳的時間了。阿泰特別提醒所有參與者,不要為了這次活動添購任何的裝備,而是先去裝備店租賃,在實際體驗過後,了解如何搭設,以及是否符合自身的需求,舒適度是否足夠等等,再決定之後是否有必要添購。而這次的學員多半沒有野營的經驗,因此可見露營帳、自立帳、非自立帳等各種形式的帳篷;在團隊的協助下,十幾頂型態各異的帳篷佇立在露營區中,而阿泰也在搭設完成後帶領大家一起參觀各式的建案,並講解優劣特性,讓學員有更多的領悟。

  • 露營帳vs.登山帳: 露營帳首重舒適度,空間大、人在裡面是可以站立的,因此重量不是其考慮的重點,連營釘都分量感十足;然而登山行程是要將所有裝備背負在肩上,因此在重量上就會斤斤計較,而近年除了材質上的演進,金字塔帳等輕量化的帳篷也逐漸受到青睞,只是在搭設上就需要更多的技巧。透過外帳的前庭設計,也多爭取到一些放裝備、或是炊煮的空間。
  • 睡墊的選擇: 學員的睡墊百百種,常見的材質為海綿、充氣與彈殼睡墊。海綿睡墊重量較重,在收納時體積較大;充氣睡墊體積小,但要避免不平坦的營地,不然一旦被戳破就喪失了背部保暖的功能;彈殼睡墊則可以應付各種地形,三秒鐘即可收納完成,休息或是炊煮時還可以拿來當坐墊使用,缺點是體積較大。彈殼、海綿、充氣睡墊各有優缺,在選購時可以想想自己較常使用的情境,以及考慮保暖係數,一般來說,R值越大,保暖度越好。

山海圳國家綠道是「一條溯源風土的文化路徑」,以多元運具的方式,徒步、騎單車、搭公車與遊艇, 從開台內海走到台灣護國聖山, 東北亞第一高峰玉山, 形成一條臺灣文化綠廊。茶山部落位於山海圳原鄉之路段,鄒族人稱其為「珈雅瑪」,發音近似日本漢字「茶山」而得名,意指山腰上的平原,在日治時期為日本人養馬的地方。在這裡幾乎每戶人家門前都有座涼亭,傳統鄒族為室內葬,而涼亭則作為族人社交、與好友分享食材的戶外客廳。

走進部落,除了學習野營技巧,更帶領參與者浸濡於當地文化,感受在地文化與力量。部落媽媽利用在地食材準備豐盛的晚餐,竹筒小米飯、溪蝦、竹筍湯、手搓愛玉,參與者在戶外感受茶山部落的靜謐風光。晚餐後,在地青年阿里曼引路,邀請我們把頭燈關掉,打開五感走進自然。此時正逢螢火蟲季節,我們走在兩旁種滿竹鄰的產業道路與步道中,習慣了黑夜之後,看到了滿山滿谷發著溫暖黃光的螢火蟲優雅飛舞穿梭。散步到水火同源處,聽著阿里曼用著族語感謝天神賜予火源,再用族人砍伐的竹子取火,大家舉著火把緩步下山,將火把投注於營火處,一起跳一段鄒族的舞蹈,在天地之間,嘹亮的歌聲在山谷中迴盪,「Yu Gyu Wasu」,大夥兒齊聲唱著鄒語的加油。

隔日清晨,所有人再走一次昨夜的步道,出發前我們閉眼靜心,約定好噤聲不語,在走路中感受自己的呼吸與周圍環境的聲響,直到抵達珈雅瑪瀑布,擇一塊空地鋪上地布,在淑君的帶領下,大家於瀑布溪潭前深呼吸做瑜珈,完畢後享用優格水果餐,以及用炊事爐具煎煮熱呼呼的鬆餅,好不快活。

學習獨立野營的技巧,安全而自在地前往自然,好好與自己相處。

返回頂端